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本宫贤良淑德 >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两江3(第1页)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两江3(第1页)

大雍信行在松江只设了商局,只与各个大户人家打交道,主干两件事,收存款,当财东。

收他们的钱,再买他们的东家份额,成为财东。

配合松江市舶司,基本上可以断定,江北的“坊”都会在朝廷(皇帝陛下)的控制里了。

表面看是为了加强皇权对地方的控制,实际上则为巫明丽通过大雍信行商局控制江北的新式作坊提供了渠道。

清芳代表大雍信行与各户、市舶司官员签订盟书,新的结构直接成型。

在众多作坊主、商户的背后主家看来,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掠夺。

大雍信行没花一分钱,就成了他们的财东,取得了相当的话语权和分润。

李琚、田趁月、清芳以及本地官吏可不这么想,有个亲王当财东,将来还可能由皇帝直管……怎么看都是一步登天了好吗?

巫明丽则很清楚,他们“存”在大雍信行的钱,将为他们挣到更多的钱,对于他们此时的腹诽,巫明丽选择让时间说话。

离开松江后,再走几天陆路,往西南横切,就到了两江的省治海安府。

海安府位于两江腹地,以农耕桑蚕为主业,局势稳重。

三方势力集中扎堆,但人们各安其事,少有摩擦,就算三方有矛盾,也能很快解决。

崔秀老了,没有争权的心气,就是有心也无力。

从中南平叛后转向两江的向复是进士出身、军功晋身的文武双栖大学士,他和于青以及冠军

将军杨鹏正曾经是好友。

沈时行是实干家,不像张孟达那样要思虑太多,什么晚辈后生的升职晋职,什么本派别的颜面尊严威势权力,沈时行不关心,他一个办事的人,并不弄权。

海安府的乡贤名望,表面功夫做得也不错,他们从上到下都透露着一种“辛苦这仨月,送走京城人”的油滑的敷衍感。

海安府的秩序也维护得不错,除了荒山荒野,一眼去看不见闲田和闲人。

巫明丽和李琚修整期间,悄悄跟着招募的流民,往附近山野村庄探查一番,确认即便是距离城门二百多里的山区也已经种上了芸薹和麦子,符合崔秀和海安知府的说法。

最后总的评价:官员比两淮的务实,乡贤比两淮的难绷,民间比两淮的强势,大型宗族非常团结强横。

但是最普遍最底层的人还是一样的,两江比两淮强,仅仅是因为自然禀赋更好,比如洪灾旱灾更少,港口更多。

海安的清丈事项也算顺利,两江的名望弹劾失败,勾结的官员也被沈时行一一处理,他们为了不惹祸上身,该如实交代的,都交代了。

他们大约隐瞒了十分之二的田地,那些被隐瞒的田地现在像荒野一样长满了杂草,非要指认是田地,要拉扯很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