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 > 第八十章 开荒挖井(第1页)

第八十章 开荒挖井(第1页)

其实关于这野菜之事,孟学民只想到了其一,严亦飞则想的更多。

重要的是,在田中种地要消耗的人力都是壮劳力最起码也得是中青年妇女才行。而收集野菜则可以更加充分的去利用人力资源,无论是老人还是七八岁的孩子,都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毕竟每个壮丁一定会有他的家人,也就是所谓附属人口。野菜的产出虽然不稳定,而且野生的野菜的产量也少了一些,但是收获的野菜也能减少一些粮食的消耗,因此宝贵的粮食不会被白白消耗掉,反而相应会多节省一些粮食,这样总的来说肯定是赚了。

而且严亦飞在部队时,在当时的中央七台耕战频道也看过相关的节目,这野菜如果改成人工种植,其产量也是不小的。

其中蒲公英,也就是东北常说的婆婆丁。是比较常见的野菜,一年可以收四茬,每茬亩产有两千斤以上,全年亩产量高达八千斤到九千斤左右。

而且蒲公英的花可以加工成泡菜和泡酒,蒲公英的叶和根可以加工成茶,也能有经济效益产出。而且蒲公英制成的茶叶在后世卖的可一点也不便宜,好一些的蒲公英根茶甚至能买到五百块钱一公斤。就算在这明末的时候,这蒲公英茶没有什么市场卖不出去,但是也能分发给百姓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不是。

另外几种常见的野菜当中,荠菜的亩产超过三千斤,马齿苋的亩产量

七千斤左右,而蕨菜种植一次可以连续采收十五年,亩产量两千斤以上,而且其耐寒和耐旱力是很强的。

因为岛上即使最大程度开荒种地,也总有一些极为零散的地块不适合拿来耕种,甚至不适合拿来种植萝卜白菜等蔬菜,在这些零散的地块上种上野菜就再适合也不过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他手下这几个岛屿上那并不丰富的土地资源。

严亦飞将这些可以利用的因素都叠加起来,最终得出结论,耕地加上捕鱼、野菜、打猎等几项食物来源,最多能为他的石城岛和周边几个岛屿供养一万二千到一万三千的人口,其中有十八岁至四十五岁的壮年男丁约将近三千人,这之中大概能抽出一千三、四百人充当战兵,这也就是石城岛及周边九个岛屿的极限潜力了。

当然,在天启二年以后,朝廷也会为未来的东江镇发下一些粮饷。不过严亦飞就算乐观的估计,这些粮饷经过层层盘剥和“漂没”,能真正发到他手上的,也不会超过一万五千石粮食。

看来,想要继续发展,未来等自己实力壮大了,还是要在辽东半岛上占据一块根据地。那里虽然只是整个大明的很小一部分,但是面积却足有一千个石城岛那么大,有足够广阔的空间来实现他的一腔抱负!

……

打定了主意明年耕种什么作物,此时严亦飞已经将精力全部放到了石城岛及周边

岛屿上开荒的问题,只有把荒地的开垦这项任务提到日程上来,才能争取在明年开春前垦出一定的田地,同时还要兴建一定的水利和灌井,这样才能让岛上的百姓们一开春就可以耕种田地。

从其实从岛的最东面的潘家屯到岛西面此时严亦飞的驻地暖水泉一线,如能能够兴修一些水渠,便能使这一带尽皆成为良田。

不过岛上原本并没有什么现成的水渠,修水渠又费不菲,严亦飞财力不足,不可能从零开始兴修水利。只有在今天岛上向阳屯附近,有一条名为向阳河的长约四里的小河可以利用,严亦飞打算利用这条小河,简单的在河的沿线,开出若干条小的沟渠,使得两边的土地暂时获得能够利用水源便可。

余者的向阳河流域以外的地方,严亦飞只能拿出一些银子,在各处打上十余口水井,由百姓们一起取水饮用或者浇地。

还好从朝鲜运来的百姓当中,有之前专门以打井为生的名为井匠的匠人。在他的指挥和带领之下,众百姓开始打井

首先是选址,在挖井之前那个井匠先选择了十几处长有茂密艾蒿丛的地方。打井人在打井之前并不知地下水距地面有多深,全凭地面的艾蒿当向导。

随后,那个井匠拿出了一种古人打井的专用工具,土语称蝴蝶锥,那锥的头部形状像现在的冰锋,上部有两个形似蝴蝶翅的泥斗,锥头在钻井的同时

也把泥沙带到了泥斗里,装满后拉出地面进行清理。

然后,井匠在选好的地方铺好绳子,绳子上面和垒墙一样垒了一圈砖,干砌,不用灰不用泥,直径大概在七尺左右,这样的的墙大概垒了一米高,用绳子把砖捆好,上面留着绳头甩在墙外。

又有两个百姓进入墙内把土挖出来,挖到差不多看不到人的时候,开始挖砖墙下面的土。四周均匀的一点点的挖,让砖墙可以慢慢沉下去。

砖墙沉到快到地面的时候,绳头还是甩在外面,继续垒墙到三尺高。这时候下面挖的已经有六尺左右深了。井口上面架了个辘鲈,方便人上下以及从下面用筐取土上来。

随后那井匠又指挥人在下面一直挖,砖墙一直下沉,绳子始终留在地面上。越挖越深,当挖出水的时候,以前吊土的筐就换成了水桶,把泥浆吊上来。。井下面很冷,即使此时还不到深秋,天气还很温暖,但是挖井人仍旧需要用喝酒来驱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